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摄影报道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开门迎接首批观众,1500多件(套)新老文物集中亮相,生动揭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彰显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争相前来打卡的文博爱好者,让试运行门票一经公开便瞬间秒空。在人头攒动的展厅,封面新闻记者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40年,对三星堆更是有着别样的情感。
(资料图片)
第一时间探秘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后,王巍在现场说:当我们看到这些文物时,不要忘记它们是从大量的残片当中一点一点粘对、一点一点拼接修复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向考古工作者、文保工作者和博物馆的工作者致敬。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王巍在参观
只见过刚出土时的三星堆文物
期待看到修复后的样子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三星伴月”为建筑设计灵感,新出土文物、新研究成果、新科技等,数百件新出土国宝首次展出、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方舱”……实实在在以“三新堆”的形式,开启三星堆历史文化“视觉盛宴”。
听到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介绍,新馆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2万平方米时,王巍感叹:“那展陈面积很大呀,一般博物馆的展陈面积都只占建筑面积的1/4左右。”
王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这一工程也是全国考古学界几代人、百年来的奋斗成果。他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探馆伊始,王巍也格外期待:“很多三星堆文物出土的时候,我都在现场,但当时有些文物还没有修复,我特别希望看到它们修复后的样子,包括龟背形网格状器,还有顶尊跪坐人像青铜器。”
龟背形网格状器外侧为网格状椭圆形,分上下两层,结构非常精巧,内有一个背部驼起的椭圆形完整玉器,材料呈现青绿色,玉料极为罕见。据介绍,该器形在三星堆甚至整个中国青铜时代,都属首次出现。它不仅是“镇坑之宝”,甚至在三星堆迄今为止出土的文物中也堪称神品。
在博物馆,王巍指着这件期待已久的国宝说:“因为锈蚀在一起,网格还不能打开。当时出土的时候,我们还在想里面会不会有文字?会不会有刻符和图形呢?非常值得期待。”
青铜神树
360度展陈金面具
独立展柜360度完美展陈
10万个为什么充盈内心
与旧馆不同,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独立展柜非常多,观众可以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欣赏到一件文物的前后左右、方方面面,一眼千年一览无余。
来到黄金面具前,王巍看得更加仔细:“这是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出土时是叠到一块儿的,后逐渐展开修复,工作人员做得非常出色。目前这半截宽28厘米,整体应该56厘米,另一半可能被火烧毁了。原来基本是平摊着,采用捶揲的技法修复的。新馆360度展陈的设计非常好,我都没有看见过金面具的后面,现在可以看到了。”
虽然对这些文物已经了解于胸,王巍还是带着十万个为什么来观展,他的一些“灵魂拷问”也引发现场观众的关注,比如三星堆金杖的主人到底是谁?“这肯定是王权的象征,至于当时握着金杖的究竟是鱼凫王本人,还是取代了鱼凫王的另一个集团的王,有待于我们的研究。”青铜大立人手中究竟抱的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抱着一个象牙,但是也尝试过用象牙插进去,还真插不进去。有的说是手里拿着一个棍,棍上面有一个大的鸟,也有这种可能性。”有人认为青铜大立人是蜀王的形象,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这也是个谜。他的衣服有三层,三层的纹饰都不一样,最外边像丝绸一样很飘逸。 ”
王巍(右一)对3D打印的文物复原件感到惊喜
跨坑拼接带来新思路
青铜神树的拼接有待研究
不同于旧馆,许多国宝都有专门的展陈间,让大家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青铜大立人和青铜神树就是其中两位最傲娇的住客。
据研究表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九只鸟分别站在枝头上,跟《山海经》中太阳、神鸟、神树、扶桑的记载都吻合,王巍说:“原来一些研究认为《山海经》里面都是鬼怪,实际上是各地信仰的集成。《山海经》不仅是把中国各地的神话汇集起来,更吸收了中华大地各种智慧”。
在神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王巍指着这条龙说:“你看这条龙显然是后来铸上去的,而且做得非常精致,为了反映自己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古蜀人挖空心思要把这些东西做出来,在世界范围内应该都是最顶级的青铜铸造技术。”
据王巍老师讲解,最新发掘的文物当中,一个玉琮的表面有两种神树的形象,跟眼前这棵青铜神树的造型都不一样,“说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神树有不同的样子,不同的神树应该有不同的功能,古蜀人的思想太丰富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对古蜀人精神世界的解读需要尝试,没有文献记载,只能从它的形象进行解读和研究他的信仰体系。”
同时他也透露:“由于这次最新发掘发现3号坑和8号坑、2号坑和8号坑有的器物是可以粘在一块的,所以我们要扩大研究范围,把3号和8号坑与1号和2号坑出土的文物更多地来进行拼接,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包括神树本身,因为三星堆1和2号坑已经出土了很多棵神树了,但是都不完整,所以有待于研究。”
裸眼3D还原考古“方舱”
“正在进行时”的考古发掘
开创史无前例的展陈速度
8号坑出土的“顶尊倒立人像”与1986年2号坑出土的“鸟足人像”成功拼对,实现了跨坑文物的“合体”。现场展出时,并没有将它们直接地放上去,而是将整体分步扫描之后,在电脑里面进行虚拟合成,放在一起之后,再通过3D打印,把整个器物打印出来。
观众看到这三件器物的时候,则是分装在三个展柜里,让大家知道它们当时是怎么出土的。3D打印拼接出来的文物,让王巍也感到十分惊叹。
作为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考古发掘,三星堆的神秘面纱才刚刚揭开,虽然已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但目前已发掘的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左右。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其实在三星堆发掘期间,就已经考虑到要尽快地将这些出土文物向社会大众公开,让大家能够领略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当三星堆考古野外工作将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在着手安排出土文物的清理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采用3D打印等技术来辅助开展出土文物的保护以及展示。
参观过新馆,王巍感到非常震撼:第一,规模这么巨大;第二,没有想到最新发现的文物能够这么快地展示出来。
对此,王巍说:“这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速度,非常可贵。比如发掘的那些神坛很多都是局部的,现在通过3D打印的形式让我们看到整体,这太可贵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民众真可以大饱眼福。因为你只看着局部,下边还有什么很难想象。即使把两个挨着分别陈列,说它俩是在一块的,你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形象。神坛整体3D打印出来,我觉得太震撼了。这几个神坛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我觉得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神秘的,给学者留下不同的研究余地,给广大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