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闹市区的一条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身处行走匆匆的人潮中,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
(资料图片)
但事实上,这家店在徐州已开了十几年。
以其为代表的徐州香包,在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还曾是上海世博会的特许生产商、特许零售商,在海外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多项荣誉加身,却“大隐隐于市”,不争、不抢、不喧哗。这是曹氏香包的一贯作风,第三代传承人井秋红亦是如此。
曹氏香包第三代传人 井秋红老师
你也许会好奇,曹氏香包的传人为什么姓井?
原来,这是井老师外公的“产业”。早在100多年前,从井秋红的外公研制出“驱五毒”香包开始,曹氏香包的名气就在十里八乡广为流传。
徐州家家户户都会挂曹家的香包,如果没有,那一定要抓紧补上。
后来传到井秋红的母亲曹凤英,心灵手巧的母亲开始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香包。
因为做的造型独特又针脚细致,别人仿都仿不出来,每每做出来的香包一到庙会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人找她订制来年的款式。
直到现在,井秋红家里,还保留着印有母亲照片的旧报纸。
那是2002年,照片中的母亲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正在向记者展示自己刚做好的香包。
这是母亲曹凤英热爱了一生的事业,这份热爱,也被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井秋红。
央视专程采访了曹氏香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母亲离开时的情景,井秋红一提起还是会落泪。
与癌症苦苦争斗许久的母亲,清瘦、虚弱,她躺在病床上反复思量,终于对女儿说出了心中所虑。
井老师香包作品:多籽石榴
她说,“小红,妈想把香包技艺交给你。我唯一的顾虑,就是你的工作。觉得就是你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要,去做这样一个不赚钱的事,对你太不公平了。”
那年井秋红36岁,已经是上市企业的高管,各方面待遇都很优厚,有着无数人艳羡的“铁饭碗”。
思索再三,井秋红最终还是决定辞职,全力传承香包技艺。
“我当时就讲,妈,您放心,我愿意干。哪怕它以后拖累我,我可以做别的行业去养它。我有这个信心,我不会丢掉的。”
这个决定一出,众人哗然。领导三番五次劝她,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甚至怀疑这个女人是不是精神方面出了问题。
即使在多年之后,井秋红曾经所在的实验室,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一个前辈,放着中心化验室主任不干,连到手的原始股都放弃,去做摆地摊的生意。”
这个决定并非意气用事,从14岁正式学艺算起,井秋红的香包,做了近40年。
来这人世间一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如果对香包技艺不了解,很多人都会对它误解重重:不就是缝制一下,加点香料吗,能有多难?用得着辞职来做?
但作为一个手工活儿,从最初的设计图案,到绣包面、铺草药、缝包、配结···
香包制作的每一步,都倾注着艺人的心血,极其花费时间。仅仅其中的绣包面,就非常考验功底。
从14岁就跟着母亲学习香包技艺,井秋红的刺绣功底早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她并没有裹足不前。
为了让作品更生动传神,不被技法所牵制,她还专门去中国刺绣艺术馆拜师学习。
井老师香包作品:避五毒平安香包
诸多辛苦,井秋红都甘之若饴。
“做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我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挺好的。”
或许正是因为她的这份坚持,曹氏香包在她的苦心经营下逐渐有了起色。
2008年,以曹氏香包为代表的徐州香包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以曹氏香包为代表的徐州香包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了解曹氏香包的国人少之又少,它不止是端午时节增香驱虫的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样一只小石榴要做十几天,光布就要染五六次,才能出现渐变自然的色彩
如果你也喜欢这些手工制作的作品,欢迎你将它们带回家,你对非遗手艺人的每一分支持,井秋红老师都会收到。